首页 > 酒店新闻 > 酒店行业动态

AG官方网站地址|苗木,右玉百姓的“绿色聚宝盆”

发布时间:2025-10-15 17:05:32    次浏览

如今,在右玉的广大农村,流传着这样的顺口溜:“小小苗木真不差,几年栽培能发家”—阳春四月,又到了植树的季节,笔者走进右玉县威远镇威东村,在农民辛存宝的苗圃里,几十号人忙着起树苗。辛存宝兴奋地说:“这几天卖了10000株,今年的市场价是30元,我一下子拿到了30万元。”截至目前,右玉县苗木种植面积突破了7万亩,直接或间接从苗木产业中受益的农民超过了2.5万人。如今,在右玉的广大农村,“小小苗木真不差,几年栽培能发家”的顺口溜,道出了大批靠苗木致富的老百姓的喜悦。“给别人种了10多年树苗,后来决定自己干。”2010年初,45岁的辛存宝承包了60多亩地,种植了樟子松、油松、落叶松等绿化苗木。辛存宝说:“现在中央提出建设'生态文明·绿色中国'的口号,必将会加大绿化建设的投入力度。我十分看好这一点,投资70多万元种植苗木,将来销路肯定不成问题。”辛存宝算了一笔账,拿在右玉好成活的樟子松来说,按照一棵树苗20-50元,他的樟子松能卖个数百万元。此外,右玉县为了鼓励苗木产业发展,还免费给辛存宝打了两口水井,并架设了电力线路。右玉县作为全国林业大县,群众搞苗木种植有一定基础。但以往基本上是零星种植,没有规模。近年来,该县紧紧围绕“不仅要绿起来,而且要富起来”要求,坚持“生态立县”不动摇,按照“生态发展产业化,产业发展生态化”思路,做大做强绿色生态产业,实现生态经济双赢。全县林木种苗产业异军突起,成了全县经济新的增长点,成为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、促进农民增收致富、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支柱产业。截至2014年底,全县共发展成规模苗圃450多家,苗木种植面积突破7万亩,年产量约1亿株,育苗总产值达2.178亿元,带动农民人均增收1500元。右玉苗木不仅基本占领了周边市场,还远销内蒙古、陕西、山西、河北等10多个省区。初步形成了产、供、销一条龙的生产格局,带动了全县林木种苗产业的良性、规模化、滚动式发展。2015年计划新增育苗面积1万亩,全县苗木种植面积将扩大到8万亩。右玉县右卫镇高墙框村作为苗木种植基地村,全村126户人家,有102户靠种苗木致富,种植面积近2000亩,占到了全村土地面积的一半以上。一眼望去,平坦的土地上千亩苍翠嫩绿的樟子松苗呈现在眼前。该村村民刘玉才育苗100多亩,一亩地培育树苗2500株。作为村里第一批靠樟子松致富的农民,他5年的时间已经收入了300多万元。右卫镇高墙框村是右玉县苗木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。而全县种苗业的大发展,也极大地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。每天约有来自周边地区的2000多人打工,每人每天的劳务收入80-100元。此外,春秋两季植树造林时节,每天有10-15车的苗木需要销往外地,种苗产业的发展也带动了运输业和餐饮业的发展,这两项产业每年带来收入达5000万元。据不完全统计,右玉县直接或间接从苗木产业中受益的农民超过2.5万人,占了全县农民人数的三成以上。小小苗木,不仅绿了右玉的一方山水,也成了老百姓的“绿色聚宝盆”。(王涛 辛泰)短 评 〉〉〉无中生有短变长右玉曾经是黄沙漫漫的不毛之地,经过历任县委、县政府领导班子带领广大干部群众不懈奋斗,终于成为了全国林业大县,变成了塞外绿洲,在这一奋斗过程中形成的右玉精神,更是名扬中华,习总书记也在不同场合多次予以肯定。今天,我们欣喜地看到另外一个方面的成果,在绿化右玉的奋斗过程中,右玉百姓积累了丰富的植树造林经验,当地政府因势利导,对这个产业加以扶持引导,让植树成了一项富民产业。由此想起了红旗渠,河南林县的百姓,在县委、县政府领导班子的带领下,不畏艰险,修建了人间天河红旗渠。这一过程不仅孕育出红旗渠精神,而且为林县培养了一大批从事建筑行业的能工巧匠,这些人后来成为林县建筑业崛起的支撑力量。在沙漠上植树,在高山上凿渠引水,从某种意思上说,都是无中生有。生出来的除了能看得见的森林和河水之外,还有一种植树或建筑的能力,这种能力加以发挥利用,于是又成了当地一项新的产业。这两个县的实践证明,通过不懈的奋斗,可以无中生有,可以把短板变成长项。这一模式值得借鉴学习。